水口行舟二首鉴赏

原文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

烟波一棹知何许?鶗鴃两山相对鸣。

赏析

  宋代理学家的诗,往往纯粹说理,陈腐可厌,用语则俚俗不堪,常被后世攻讦。朱熹的诗,虽然也讲理,但经常能寄情于景,寓理于趣,清巧绵密,令人喜爱。这两首小诗,写乘舟在江中航行时的所见所思,第一首直书感受,富有生活理趣;第二首着意渲染水,寄托坦荡胸怀,都是宋人绝句的成功之作。

  第一首诗,重点在表现清晨醒来时的瞬间感想。起笔从未睡前写起。诗人乘着一只小,航行在江中,晚上,下起了,他仍然披着蓑衣,站在头,观望着夜景儿顶前进着,天黑,什么也见不着了,他回到舱睡,倾听着外面的浪声,浮想联翩。前两句虽是直写经过,但颇多转折。“一蓑”,很鲜明地描绘出中行走时诗人的形态,大有唐张志和“青箬笠,绿蓑衣,斜不须归”(《渔歌子》)及苏轼“一蓑烟任平生”(《定波》)的潇洒,反映出诗人随境而安,襟怀大度。同时,诗人晚上眺望,表现出对水的迷恋,白天的景色之美也就不言而喻了。次句写满江浪,换个角度,改用揣测语气。又以“夜如何”之“夜”与上“昨夜”之“夜”有意相重,可见诗人这时已不在头,已经进舱睡觉。他在舱中,耳听浪之声,因而发出这样的疑问;通过这一问,又点出入睡后浪又加大了许多。三、四句说自己清晨醒来,赶快卷起篷窗往外看,见到两岸景色原来和昨天一样,依然满目是青绿。这两句承“夜如何”而来,看似不接,实际上接得很巧。“夜如何”包蕴着很广泛的意思,其中最主要的是:想知道这一夜的大,是否使昨天所见的秀丽景色改变了呢?所以诗接写醒来就忙忙地卷篷要看个究竟。这样一蓄势,答案出来后,我们更能体会到他见到青无恙,绿常青后的欣喜。这一心情,从“依旧”二字强烈地表现了出来。同时,“青绿多”又遥呼首句他冒赏春的迷恋之感。

  诗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常年旅行在外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所以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诗人对的坦然及对青绿经历而依旧的赞叹,我们还可以寻绎出诗人所发挥的哲理:禁得起打的人处变不惊,禁得起考验的人精神不磨,勇气常存,就如眼前的青绿一样。

  第二首写青绿水,小舟啼鹃,是第一首的延续。诗人在上首着重表现对青绿的赏鉴依恋之情,这首便从两岸青切入。第一句描绘的青,峰峦重叠,生机勃勃。“郁郁”二字,但只通过阴的浓郁来表达的茂密,避免了质直的描写。次句承上句“层峦”而来,引出江水,表明自己是乘舟在水中航行,写得很轻灵。“去无声”三字很值得玩味一番。首先使人想到舟航行在水中悄无声息,又使人想到江水平静地流淌,悄无声息,还使人想到两岸的群密林,也都悄无声息,诗人便被这寂静的世界所深深地陶醉了。通过前两句,呈现了一派和穆恬淡的世界,与第一首所写的满江浪、漫天丝成鲜明对比,使人有置身画中的感觉,分外赏心悦目。

  下半以问句作过渡,导景入情,接得很密,转得很稳。诗人面对着青绿水,赏玩不尽,忽然一只小闯入他的视线,冲破濛濛烟水,飘然远飏,打破了眼前的岑寂。这引发了他的遐想,他不禁设问:那是谁的?它要往何方?从这一问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已由对景物热爱,转而羡慕起住在这里的人,从而勾起了他的羁旅情怀。由此,诗在末尾抒情,但竭力荡开,纯用景语作暗示,说两面中传来了阵阵杜鹃的啼声。这样的表达十分含蓄,杜鹃的叫声是“不如归去”,他写杜鹃啼鸣,正是寄托自己离乡背井的愁思,但出语仍是那么的清绝,令人击节。

  全诗前后两半的对比色彩很明显,前两句写静,寂寞,绿葱翠;后两句写动,小舟冲破烟波,杜鹃应答酬和。这样描写景色,正隐示了诗人心情从恬静到激动的过程,使诗不是如一般的写景诗单独地停留在写景上。朱熹的诗就是如此,凡要表现一个内容,总要捎带上一些该内容以外的东西,同时往往又不肯明白地说出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