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山歌鉴赏

原文

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

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

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

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著青壁。

赏析

  “阆州”是说明“地名”,当时阆中人已在被唐玄宗赐为“仙穴”的灵祭祖祭神,用大量的白、白幡挂放于满、满坡、满枝,映衬得此一片片白色而象征“灵白”。“城东”“城北”,是在介绍相关的地理位置;“灵、玉台”,是专指具体的地方;“白、碧”,是在以景喻事。这两句叙述了阆中当地的清明祭祀活动之事。

  “松浮欲尽不尽,江动将崩未崩石”两句是针对第一联从现实性出发所记载的阆中当地清明节祭祖活动之盛况。“松浮欲尽”,是指松枝在摇动中“想”把本不属于的什么东西摇开。可能把一些由唐代阆中人在清明节有人先挂在上的白(诗中喻为白)、挂在上的青纱(诗中喻为乌)摇散、摇落,但又有后来人在清明时节陆续再在枝上挂上白或青纱,让阆中的灵与玉台上在这段时间内,能较长期存在着可拟为白或乌的白和青纱,故而能“不尽”。接着以唱叹的语气写出江面的盛况。唐代阆州盛大持久的祭祖、祭天、祭神、祭亡灵的活动,因不少仪式是官民共同参与,来自陆路与水路的敬拜者络绎不绝:在神,在水祭水神,在庙祭祖宗,在宇祭上天;这一因只在江面涌动、陆上又有吹打弹唱而震得岩体欲崩的群体性民俗活动,能震撼目击者的心灵。

  第三联上句“那知根无鬼神会”中“根”与“鬼神”均与清明节的活动有直接关系,与《杜臆》所释“阆中多仙圣游迹”相符合。下句“已觉气与嵩华敌”的诗意不是在讲阆势能与嵩和华的高度相似而可“敌”,而仍然是描写阆清明祭祖活动的空前盛况与磅礴气势。上句中“那知根”正好与下句“已觉气”成为一问一答的对应;而“无鬼神会”和“与嵩华敌”的描写,也是对应式的自问自答。这就是杜甫以《阆歌》来记叙阆中清明祭祖盛况之诗歌中所表现来的睿智。

  最后,“中原格斗且未归”是表达诗人在参加阆中清明节的祭祖活动中,仍不忘记国家的大事。杜甫一直关注着国家大事,即使他在参加阆中的清明祭祖活动以及写其《阆歌》之际,仍在牵挂着不稳定的中原局势。此时身在阆州,耳闻目睹阆中人民爱祖爱国民俗与热情,诗人表明自己也要与阆中人民同忧同思同作同为——“应结茅斋著青壁”。这个结句有几层大意:第一,在叙述感叹中认为自己不能只是一个清明活动的记录者,也同时应当以行动来表示爱祖爱国;能在自己所居茅屋的墙壁著上表示哀愁的青纱,也是一番衷肠的诉说。第二,诗人从阆中清明祭祀活动中所领会“爱祖爱国民俗”的画境,和他要求一首诗所应达到“篇终接混茫”的诗境是近似的、相通的。第三,篇首的“灵白”与篇末的“著青壁”,一“白”一“青”,又呈现出“白与青纱”的对仗。这般前呼后应的诗歌结构,强烈地显现出《阆歌》写作于清明时节的祭祀文化的格。

  杜甫在阆中的时间虽然不长,创作的诗篇却不少。就创作的速度而言,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高产期。这首《阆歌》专咏阆之胜,它与《阆水歌》一起成为杜甫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