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隐者鉴赏

原文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赏析

  这首小诗,前两句写“访”。诗说一条小路,沿着崖,靠着青翠的壁,直通向的深处,中寒缭绕着泉危石。诗极力铺写了隐者所居之地的环境,通过这幽深静阒的环境,突出隐居在这里的人的避世脱俗、高蹈绝尘的襟怀,未写人而人已呼之欲出。第一句的诗眼“踏”字下得很切,呼应诗题“访”字,使景是作为诗人在来访途中所见,路与坳的两组景色也分出了先后层次,益显得高幽深。如改成“近”、“贴”等类词,便成了单纯写景,跌入下乘。第二句的“抱”字,形象地刻绘出泉水蜿蜒、石清秀、气缭绕的景况,很见锤炼之工。

  三、四句写隐者喝着自酿的,颓然醉倒,足不出户,门外落红满地,无人洒扫。这两句不直说隐者之高,只是通过他疏懒闲适、脱略形骸的生活,表现他与世无争、万事不关心淡泊情怀,与宋邵雍《安乐窝》绝句中的后两句“拥衾侧卧未欲起,帘外落撩乱飞”极为相近。诗即事达情,与上两句的景物描写合成一个整体,由此表达自己对隐者的崇敬。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出仕与归隐是一对矛盾。由于自身的抱负向往现实中得不到满足,便促使诗人们转而赞美自然赞美返回自然隐士。自从陶渊明热衷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的生活以来,不少诗人讴歌无忧无虑、沉湎自然生活,要“独无外物牵,道此幽居情”(韦应物《幽居》)。发展到最后,把疲倦于现实生活的观念进一步变化成疲倦于一切,连日常的应酬、洒扫,朋友间的来往也不放在心上,以门外青苔、落不扫、人迹不到为高,如贾岛诗所述“自从居此地,少有事相关。积荒邻圃,秋池照远。砚中枯叶落,枕上断闲”,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郭祥正这首诗的三、四句,赞赏隐士闭门,门无人迹,落狼藉,也是这种思想的延伸,可视作中国写隐士的诗的共同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