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刘桢诗

答刘桢诗朗读

与子别无几,所经未一旬。

我思一何笃,其愁如三春。

虽路在咫尺,难涉如九关。

陶陶朱夏德,草木昌且繁。

译文

与您分别时间还不久,经过的时间还不到十天。

我的思念多么的深厚,这愁绪就像多年没见一般。

虽说(我俩)相距近在咫尺,(相见)却难如越过九重天。

和暖的夏天,草木是那样的昌盛繁茂。

注释

刘桢(170?—217),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人,汉魏之际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为曹操掾属。其五言诗风格道劲,语言质朴,当时负有盛名,后人以他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作品已散佚,明人辑有《刘公干集》。作者好友之一。

子:你,对刘桢的尊称。无几:表示时间过去不久。

所经:经过的时间。一旬:十天。

一何:多么。笃(dǔ):深厚,真诚。

三春:多年。三,虚指多数。春,指年,古代常以季节名代表年。

咫(zhǐ)尺:比喻距离很近。咫为古代长度名,周制八寸,合今制市尺六寸二分二厘。

涉:度过,越过。九关:九重天门。关:闭门的横木,这里指门。

陶陶:和暖的样子。朱夏:夏天。

昌且繁:(草木)昌盛繁茂的样子。

参考资料:

1、李明忠主编.《潍坊诗词》:齐鲁书社,1992年08月第1版:第2-3页

2、吴云,冀宇选注.《汉魏六朝诗三百首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01:第145-146页

3、唐满先编注.《建安诗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12:第272页

4、吴云主编.《建安七子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第293页

5、韩格平著.《建安七子诗文集校注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349页

答刘桢诗创作背景

  刘桢因平视曹丕妻甄氏,被曹操判为服苦役。在服刑期间非常想念徐干,就给徐干写了《赠徐干》,以表达对徐干的思念之情。徐干读了刘祯写的赠诗后,就写了这首《答刘祯》来回赠刘祯,同样表达了对刘祯的思念之情。

参考资料:

1、吴云,冀宇选注.《汉魏六朝诗三百首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01:第145-146页

  “与子别无几,所经未一旬”,写分别之日并不长,只有短短的十天。这两句为后面写二人感情之深做铺垫。

  “我思一何笃,其愁如三春”,我对你的思念是多么深重,虽然分别没几天,但我的感觉如同分别了好多年那样漫长。此句明显套用《诗经·王风·采葛》中“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之诗句的意境。

  “虽路在咫尺,难涉如九关”,这里将相距之近与相见之难对比,更加重了对友人的思念。刘桢《赠徐干》“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我独抱深感,不得与比焉”之句,二人处于不同的部门:刘祯因罪被拘禁,而徐干为官在西掖园,两地很近,但两人却无故不得相见,因此才有路在咫尺,难涉九关之叹。

  “陶陶朱夏德,草木昌且繁”全句说,盛阳的夏季,草木是那样的昌盛而繁茂。全诗前六句写情,结尾两句写景,以草木之繁茂喻比诗人与刘桢情谊之绵长,融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表现出无限的回味和深长的意境。

  这首诗明白如话,无丝毫矫揉造作,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诗歌以“与子别无几”领起,以“其愁如三春”相接,极写相思之深;以“虽路在咫尺”与“难涉如九关”相对比,续写相见之难。在相别与难见的内心情感矛盾冲突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思念友人的思想情感。

  全诗只有八句,四十个字,从其所表达的形象的生动性和情感的丰富性中,可见诗人之功力。

徐干

汉末文学家、哲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以诗、辞赋、政论著称。其著作《中论》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文化学者影响深远。

徐干朗读
()

猜你喜欢

西风吹洋河,北风吹洋河,风水相激如鸣珂。少年巳有四方志,今日果向穷边过。

我有千里骥,可以空骆驼。我有双龙剑,当为斩鼋鼍。

()
佚名

草木不常荣,憔悴为秋霜。今遇泰始世,年逢九春阳。

()

万事悠悠总逝波,人非物是旧山河。凤楼寥寂金莲步,燕馆荒凉玉树歌。

别浦春风开芍药,小亭秋色上藤萝。客怀正苦风涛恶,况复登临思转多。

()

羽阳宫殿悲何处。彩云萧史同朝暮。霸业久随尘,问咸阳、可怜焦土。

祗河岳,还如故。

()

微吟泽畔几扶筇,自笑摧颓一秃翁。羞见芙蓉好颜色,且凭诗律傲西风。

()

望中雪岭界天横,雪外青瑶甃地平。

白底是沙青是海,卷帘看了却心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