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朗读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译文

长长的渭水东流不休,什么时候能流到雍州?

请带上我的两行热泪,向着遥远的故乡奔流!

注释

渭州:陇右道有渭州,在今甘肃陇西县西南。渭水:源出渭州鸟鼠山,东流至陕西境入黄河。秦川:今陕西中部地区,此处指长安。

雍州:唐初改隋之京兆郡为雍州,治所在长安。唐代开元元年,复改雍州为京兆府。此处借指长安。

凭:请求。

故园:指诗人在长安的高冠别业。

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创作背景

  这首怀乡之作写于天宝八载(749)南京出塞途中。作者在西行经过渭州时看见东流的渭水因而思念起自己的故乡长安,于是有感而作此诗。

参考资料:

1、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40

  这首诗中的感情是“思秦川”,即思乡,而触发这种感情的缘由则是“见渭水”。全诗通过写渭水来寄托自己的情思。

  诗的一开始就以“渭水东流去”点出题目“见渭水”;而“东流”又暗含诗人“西行”之意。因渭水东流,经过自己的家乡秦川一带,对于远离家乡的诗人来说,自然要触动对家乡的思念,故有第二句“思秦川”——“何时到雍州”。这句不直写自己思乡,而是通过流水来写,不直说自己何时归故乡,而说渭水“何时到雍州”,语意极委婉。而且,这里不用直陈语气,却用反问语气,与白居易《亿江南》词中“何时更重游”,与韦庄《浣溪沙》词中“几时携手入长安”等等诗句一样,都表现出一种痴情的期待和盼望,从而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为深沉。通过这种委婉深沉的含蓄的语气把“思秦川”的“思”传达出来。“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两句承接上文,以自己的所为写“思”。诗人本不能返回故乡,却将两行热泪洒向河水,让河水带回故乡。寄去的是热泪,寄托的却是深情。如果说“渭水东流去”的“流”,仅仅是水流,是诗人之所见,是触起乡思的一个外界因素,那么,“寄向故园流”的“流”就不只是水流,它所流去的已不只是河从而是诗人的一片深情,因而就已不只是所“见”,而是所“思”了。诗人急切地询问“何时到雍州”的原因在这里也就找到了答案,即诗人要让河水带去自己对故乡的怀念。

  全诗写西行途中因“见”而“思”的一个片断,看来很偶然,但出于诗人内心情思十分深厚,任何事物部可以触发它;而每经触发,它都会十分强烈地奔泻出来,因而又是必然的。诗中就是通过这一刹那所思表现了对故因的一片深情。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不假修饰,是从诗人心中流出,显得极为真挚深沉。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朗读
()

猜你喜欢

谈心握手细论交,冲雨何妨晓出郊。空谷有缘频倒屣,草堂无径欲诛茅。

且凭尊酒攒幽思,未暇炎凉与世嘲。此别思君无个事,山门惟许一僧敲。

()

形安宇泰即吾乡,花解随人到处黄。

何事归心起张翰,有来妙语出君房。

()

屡回山谷阻,时复得幽村。路转松杉密,疃开芋秣繁。

人烟通绝岭,草树豁高原。莫问桃花水,前溪亦武源。

()

群山相望有无间,髣髴三生常往还。

不用张帆越清泚,化身先自遍西山。

()

五岁小儿初学涉,绝艺亦知天所赋。

想见九牛可倒曳,已堪赤手擒猛虎。

()

要从沧海涉风波,才算人间阅历多。剿寇奇功同大树,论文雄辩等长河。

台阳德政苍生福,山左清名白雪歌。一自归来无个事,行踪到处寄吟哦。

()